最近新换一部iPhone手机,发现之前在HTC M7自带音乐播放器可以播放FLAC无损音频歌曲,在iPhone里无法听,很抓狂。看到iPhone自带的播放器支持WAV格式。这样也只好被迫学习下WAV与FALC,FLAC与APE这三个无损音频的区别。
看完wikipedia说明,想必有些了解,我在这里简单总结下:
WAV
优点:真正音频无损格式,音频格式未经过特别压缩处理;
缺点:文件体积大。
硬件支持:几乎所有设备均支持;
FLAC
优点:音频有损压缩,压缩比:58%左右;被编码的音频(PCM)数据没有任何信息损失,解码输出的音频与编码器的输入的每一个字节都是一样的;体积比WAV小(下面有截图)
缺点:iPhone不支持,哈哈;
APE
优点:同样也是音频有损压缩,压缩比:55%左右;压缩到接近源文件一般大小;
缺点:同样iPhone也不支持,而且许多设备也都不支持,也包括我之前的HTC One M7,看下wikipedia说明,我想因为是这个原因:因为APE是开放源代码的免费软件,但因其授权协议并非自由软件而是准自由软件(Semi-free Software)而受到排挤。因为这意味着许多基于GNU/Linux的Linux发行包或是其他只能基于自由软件的操作系统不能将其收入。
最后介绍一下音频格式转换工具,Foobar2000,这也是我默认的听音乐工具,简单好用,最最最重要,没有广告植入,世界变得如此安静。
支持批量转码。
点击转换按钮后,需要再选择一下输出目录就行了。(增加对ape音频文件转码请参考我的另外一篇,文章入口)
最后对比一下看看,WAV、FLAC、APE文件大小,这样看到会更加直观些。
最后参考WAV中wikipedia一段话很重要的话。无损不是真正数学上的无损,而从我们生理上视为无损的。
虽然WAV文件也能存储被压缩过的文件,但是大多数的WAV文件是用于CD存储原声带的,所以一般来说一般人联想到WAV文件就联想到无损文件,也是无可厚非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CD存储的原声带也不代表是完全无损的,音乐制作人会将录制的声音处理、后制成母带,通常采样率为96,000赫兹,之后通过转换程序,以16bits、44,100赫兹去做取样。
因为人耳通常只能感受频率从100至20,000赫兹的信号,根据采样定理,44,100赫兹超过人耳感受极限的两倍,因此在数学上,CD原声带并非无损的,然而在生理上,CD原声带可视为无损的。